朝鮮語発音教育の問題点

伊藤 英人 (東京外国語大学)
  战后日本的韩语教育,可分为第1时期(1945-1979)、第2时期(1980-1999)和第 3时期(2000-)。第1时期的目标语言为以北韩正书法、正音法为基础的“理想的”标准语 (10元音体系);但现实中可以接触得到的韩语母语使用者多为使用南部方言的在日侨民第 1代。第2时期的目标语言被定为首尔标准语(8元音体系,有着元音长短之别)。到了第3时 期,虽然理想中的目标语言是向第2时期看齐的,但现实中教授的却是失去元音长短、只保 有7元音体系的首尔新派人群(五十代以下)使用的语言。韩语的塞音和塞擦音有不带声不 送气音、送气音和喉头化音(glottalised)的三项对立。VOT值原本依序为;送气音>不带 声不送气音>喉化音,但随着首尔新派人群中不带声不送气音VOT值的增加,送气音与不带 声不送气音的VOT发生了重合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后续元音开头的F0值的不同(送气音: 高;不带声不送气音:低)成为了区别性特征。日语使用者发音时,往往容易把以高元音/i/ 之前的不带声不送气音发为送气音。针对这个问题,韩语母语教师倾向于让学生用日语浊音 的发音方式来发不带声不送气音;而日语母语教师却以发音“污浊”为由,对此加以反对。 至于鼻音韵尾/n/和/ŋ/的区别问题,由于韩语不像汉语中那样存在着主要元音的同化现象, 对于日本语使用者来说,这是一个自始至终的难题。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